西柏坡的土墙灰瓦间,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"进京赶考"前的政治清醒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一个根本命题: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?通过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内核,党性教育正在以三种维度揭示这一时代之问的答案。
一、以历史原貌诠释执政初心
在中共中央旧址院落,学员们通过"三同"教育(同吃革命餐、同住农家院、同劳动体验),切身感受"小米加步枪"时期的艰苦奋斗。某期培训班组织学员用独轮车运送物资,重走支前路,一位年轻干部在心得中写道:"推着沉甸甸的独轮车,才懂得什么是'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'的鱼水情深。"
二、用经典论述解码成功密钥
教育基地开设"两个务必"专题研读课,通过"三问"教学法:
1.问初心:对比七届二中全会前后的历史文献
2.问担当:分析"六条规定"的当代价值
3.问使命:研讨"赶考"精神的现实意义
某省直机关党委在此开展专题学习后,制定了《力戒形式主义十项举措》,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制度实践。
三、让革命薪火锻造时代新人
创新建立"老中青"三代党员对话机制:
邀请亲历者讲述"电台指挥三大战役"的细节
组织中年干部分享脱贫攻坚实践
引导青年党员畅谈乡村振兴规划
这种代际传承的"精神接力",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。一位"90后"选调生在参加对话后表示:"终于明白'答卷人'三个字的分量。"
西柏坡的土墙可以斑驳,但"两个务必"的告诫永远鲜明。当党性教育让历史照进现实,当革命传统融入时代血脉,"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"的答案,就写在党员干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,写在永不停步的"赶考"征程上。这既是西柏坡叙事的当代价值,更是党性教育的根本使命。
高老师:13663110508
王老师:13731188192
地 址:西柏坡纪念馆馆委会南侧约30米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